父親離世後,4年來我每晚禱告祈求天主賜予母親當時限來臨,可以在睡眠中安詳而去。
她已84歲了, 也算頤養天年。這兩年媽在家裏仍可以行幾步,出街就輪椅代步,家人對她很不錯, 至於我這大女兒,自外婆和爸離去後, 就更珍惜與她一起的日子, 不再錯過跟她外遊的機會, 飲早茶也好, 行花園街買日用品也好, 都推著輪椅一起走,知道與她一起的日子無多了。
她是2015年2月1日仙遊的,就由這天倒數回兩個月前的12月初,那天她的腳又再水腫, 家庭醫生寫信轉介她到廣華醫院,怕她的內臟有事, 腳腫就是肺積水的先兆,我感覺到這回是否真的最後一次呢?
2月1日倒數回一個月前,病床上少活動, 老人家下床也乏力,寸步難行了。醫院通知她情況穩定,可以轉介到黃大仙療養院,我曾建議媽先回家小住一至兩天,讓我們為她好好地洗個乾淨的頭,沖個舒舒服服的涼,才到黃大仙去吧,但她聽到黃大仙康復樓層能提供物理治療,可以幫她練習多行幾步才回家,便毫不猶疑地要直接轉到黃大仙去。
2月1日倒數兩個星期前,該院的醫生說病人心臟衰竭至晚期, 運動量不能多,倘若家人無特別要求,病人可以兩個星期後出院了, 但要添置家用和戶外氧氣樽,好讓她呼吸順暢一點,因為媽現在稍為用力一點也氣喘如牛。
2月1日倒數至兩日前,家人中午到療養院參觀該院提供的氧氣設備,都只是一千幾百塊就可租用,他們再回病房探媽,媽熟睡中, 兩個弟弟和妹夫都先回家了,那晚只我一個人到來,按慣常做法,替她換衫,換床單,洗假牙,抺身,她還能緩緩落床在便椅大便,由於我個人力度有限,找來兩位護士幫忙善後,護士要她自己清理肛門,還要她自己用點力上床,說日後回家都要習慣自理,她那濕淋淋的尿片還要在大房指定時間才能與其他病人一併更換,但媽說不覺不舒服。
我照顧她整個過程中她都好眼瞓,眼睛累得不能睜開,我不斷哄她忍耐一點,終於完成所有程序, 再跟她說:「媽,撐著呀,下星期就可以出院啦。」還為她用whatsapp語音傳話予家庭群組: 「眼瞓啦, 早唞啦!」
然後, 昏昏欲睡的媽在調高了的床頭上,挨著兩個大枕頭,睡著了。我也離開了。
2月1日的前一天,星期六上午的上班時間,收到家人群組消息:「媽情況傳差, 現在醫生詢問家人意見,應在危急時動手術還是讓病人自然離逝?」 我馬上回應:「讓媽安詳離去吧,我每晚都向天主祈禱求她在睡夢中離去,你們也按照各人信仰為她祈禱吧。」家人再通知媽已從黃大仙療養院轉回廣華醫院,看看醫生還可以為媽做些什麼。
情況似乎不算特別危急,中午放工後到廣華醫院,除了正在旅行的四弟夫婦,都到齊了,大房中看到媽開口說夢話,我輕輕拍醒她:「媽,我哋嚟咗啦。」她無力地掙開眼睛:「哦,點解你哋咁早都嚟齊啦?」我接著說:「係呀, 今日放假吖嘛!」她這時身上都很輕鬆,什麼儀器都沒有連接著。
很快我們便要迴避一會,因為醫護人員到來為她打點,吊著營養液,戴上箍得緊緊的豬咀氧氣窧,身上幾條管通過數部監察儀器,最慘是要替她插尿喉,這是她極之討厭的東西,我返回床位就見她冤著臉,很替她難受,中午時份,我們跟媽分手,各自回家吃飯,職業為西葯推銷員的二弟說媽暫時沒什麼問題,醫院要詳細檢查後才決定怎樣醫理她。我一如既往到何文田公眾泳池游水,穿過一身保暖衣,臨下水前再看whatsapp:「媽病危,請速回醫院。」
真個心急如焚,泳衣不及換掉,就在外面套回長褲,穿上外褸,離開泳池。那一刻我真的考慮過既然早上已見過她一面了,反正不一定趕得及,索性不趕好了……最後我還是接到的士,付了錢不等找續就衝過馬路,三妹已電話催促了。
病床上的媽最辛苦的時候才開始,用了藥後她心臟沒反應,呼吸含氧量只得30%,唯有用力呼吸, 這使我想起父親留離時刻, 他辛苦近一星期才走。下午2時至6時左右,她胸腹起伏急促, 捉著坐在床邊的五弟的手說好辛苦,透不到氣,好口渴, 要飲水,護士讓我們滲濕棉花到她咀邊,她就咬著棉花不放還要吞下肚,拚命要扯開氧氣窧,護士說如果她再不聽話,就要五花大縛了, 就如當年爸的情況一樣,為什麼人都要死了, 還要受這些痛苦。我們都按住媽,叫她冷靜不要亂動,不要再受多一重痛苦的束縛了。
媽很清醒,還很頑強, 她要起床小便, 問過姑娘說不可以,因為她隨時會因脫離呼吸器而一命嗚呼, 於是提醒她已插尿喉,不用下床了;她又要大便,妹夫說:「媽, 你已圍咗尿片, 疴在尿片就得啦……媽, 你真係唔算辛苦,我見過有人辛苦過你好多呀。」妹夫這樣說,我們的心裡上又好像好過一點。
「天主呀, 我每晚向你祈禱,賜媽睡夢中離去, 你都聽不見嗎? 唉,可能是我人微言輕吧,是的,我明白, 一個幾十年都沒有踏足教堂,又到現在還未辦好告解的人,又怎配讓你理采呢?」我心裏淒苦。
接近傍晚, 護士為大房內每一位病床上的病人圍起帳幔,進行個人清潔,包括換尿片,也是晚飯派餐時間,媽當然不用吃了, 清潔過後她寧靜下來了, 好像睡著了, 我們決定分批回家吃飯,這晚將會是漫漫長夜。臨走時聽到兩名醫護人員對話:
「乜嗰個阿婆由黃大仙轉番過嚟呀?」
「係呀, 就係嗰個女人啦, 姓袁嗰個吖嘛!」
「係呀, 我記得佢姓袁嘅, 原來真係佢!」
晚上7時左右, 我和部份家人返回醫院,分批在病床守候, 抽高了的床頭已平放下來。媽沉睡中,呼吸依然用點力,但看似舒服很多, 我和二弟靜靜坐在床邊,他看在儀表的讀數說:「咦, 儀表顯示媽呼吸含氧量回升至70%喎,可能用多咗藥,咁佢冇咁辛苦啦。」
9時左右, 病房裏所有家人都要離場,其實當晚也只有我們這一家留守在這樓層,廣華醫院病房外讓家人守候的地方寬倘,家屬可倚在長椅上小休。此時男的女的也偷拭掉了下來的眼淚,閒談中討論二弟早前提及醫生說,媽的心臟和肝功能已跌至百份之十幾, 就算存活下來也辛苦。
我們多次趁醫護人員拍卡進入病房時跟著溜進去借用洗手間,當我第一次入內時,馬上有一位當夜更的年青男護士上前攔截,問我是何方神聖。
「哦,你係袁女士嘅親人,唔好意思,我偷聽到你哋喺出面講嘢,你哋有個仔趕緊番嚟係咪,佢幾時會到? 」
「佢趕緊番香港,而家喺飛機上。」
「哦,你媽媽而家情況穩定咗!」
「我都見到,佢含氧量上番70%,點解會咁嘅,佢係咪有機會冇事呢?」
「佢嘅情況比較反覆,其實佢而家嘅情況距離安全線仲好遠,親人都最好快啲嚟見見佢啦。」
「哦,明白啦。」
12時左右,病房外擴音器响起,通知在外面等著的人馬上進去,還記得當時我正咬著一塊芝麻梳打餅,是媽身體狀態還不錯時最愛吃的小食,本想吃完才入去,三妹急抽著我同其他人一起進內,見到媽依然睡著的樣子,但周圍的儀表讀數都顯示為『零』, 該名男護士很專業,也很人性的從旁協助著:
「你媽媽唔得架啦,你哋喺度陪佢一陣喇。你哋個仔嚟咗未呀?」
「未呀,不過就落機啦。」
「咁等唔到啦,你哋仲有3分鐘咋。」
這時在留在家中看顧著侄兒們的二弟來電,問情況如何, 我強作鎮定,在病房內靜靜地告訴他只剩3分鐘,病房還有其他病人,不想太騷擾人家了。不消15分鐘,他帶著兩個侄仔侄女趕來送媽最後一程。媽走了, 留下仍暖的身驅,我貪婪地多撫摸母親幾下,男護士在我們面前體貼地解下她的氧氣窧,還細心地說:「婆婆,而家幫你除咗個氧氣窧,等你舒服啲啦。」我當下第一時間注視媽的雙眼, 她的眼簾緊緊閉合,上下眼睫毛貼合得很漂亮, 這才真正鬆了一口氣。
男護士逐一解除所有黏在媽身體上所有喉管,讓她看來輕鬆很多了, 他也讓我們看著他檢查媽身上有冇金器、假牙、頸鍊和其他隨身物品等等, 媽的一生就在2015年零晨12點零8分正式畫上句號。
接著就是執拾東西,媽再不用住院了,步出病房大門時,又聽見兩位醫護人員說話:
「吓! 嗰個今朝先至入院嘅婆婆走咗啦?」
「係呀,啱啱走咗啦!」
「嘩!乜走得咁快!」
奇怪,為什麼此兩次對話都只我一個人聽得清清楚楚呢?
大家回到病房外的等候區, 三妹還在飲泣,我欣慰地向大家說:「我其實好開心呀,媽過咗關啦! 你哋都唔好難過啦,媽而家自由啦,佢仲喺度架,喺空氣中,你哋可以同佢講嘢架,佢聽到架。我好開心天主有聽到我禱告,媽真係睡夢中安詳離去啦。」
媽早前曾經兩度睜開眼睛搜尋圍著她的親人,相信她是想見身在南韓的四弟夫婦,而他倆也當下whatsapp了涕淚漣漣的話:「媽,唔好等我哋啦,我哋趕唔切番嚟啦,你放心去啦,媽,我愛你!」我們也相繼在床邊說出了一世人第一句:「媽, 我愛你,我哋都愛你呀!」
得到上天的眷顧,媽決定不再辛苦了, 不要再有牽掛了, 她灑脫地走了, 就如她的性格一樣,從不強求什麼, 隨緣而來, 隨緣而去。
醫院簽發死亡證顯示媽是急性心臟病發離世的。事情都放下後, 我的思緒平靜下來, 才慢慢頓悟出媽的含氧量由30%靜悄悄地攀升到70%, 就是使她能呼吸平順地入睡,天主聆聽到我的禱告,顯示了祂的大能, 讓她睡夢中安詳而去,為此感恩。
媽是以佛教儀式舉殯的,她身後事完結的第一個星期日,剛巧是我在主日慕道班的第一個領禱日,我特意請求班裏同學為媽祝禱,傳道人阮修女帶領大家為媽唸【聖母經】和【聖三光榮經】,因天主說:「凡二人因我的名在一起, 我必與他們同在。」
我終於能因天主之名,以天主教的形式請教友們共同代禱,為媽做了一件事。
後記
回想2月2日星期一早上,我的心依然沉重,情感依然神傷,淡淡然地如往常一樣走到附近的公園做伸展運動,耍我的太極,好像一切跟媽走前無兩樣。但這天真的很特別,當我在涼亭放下背囊,開始晨操時,一位平時很愛與其他晨運客搭訕,但從沒有跟我溝通過的阿伯,突然走過來很親切地和我打招呼。
「早晨!你好勤力喎,我見你朝朝都嚟玩嘅。」
「係呀。」
「玩完就返工?」
「係呀,運動完就返工。」
「咁幾好呀,好健康呀。」
奇怪,就這閒話幾句,我體內出現一股暖流,渾行全身,感到難以形容的舒服,就像被安慰著一樣,運動完畢後愉快地離開公園上班去了。這位常見的晨運客 - 就是當下天主派來輕撫我傷痛的天使。當然,你也可以說這都只是巧合而已!但我很清楚天主就是利用很多奧妙的巧合來顯示祂對我的關懷。